希望孩子能夠“做最好的自己”的我們,童年卻是在過度的社會認同需求中長大。從小就被父母、老師及社會要求成為別人的我們,該如何幫助孩子成為“最好的自己”呢?
懷孕時李莉曾發(fā)誓,一定要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富有教養(yǎng)、寬容善良、真誠友愛的人。幾年后的今天,李莉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堅持在現(xiàn)實中遇到了挑戰(zhàn):“有一次帶兒子參加一個親子活動,在發(fā)放材料的環(huán)節(jié),其他媽媽們蜂擁而上來‘搶’,場面一片混亂,而老師并沒有制止。當時兒子表現(xiàn)得非常無措,因為我一直教他要排隊、要遵守游戲規(guī)則。”
現(xiàn)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:爭搶者獲得更多,遵守者被忽視……我們是要用自己的現(xiàn)實經(jīng)驗來教孩子,還是堅持傳遞互相尊重、公平競爭的普世價值?
誰也逃避不了:大時代的力量
心理學家李子勛很欣賞李莉的做法:“中國還不是一個高福利和高保障的社會,還處在一種競爭型、低保障的社會現(xiàn)實中。母親要培養(yǎng)孩子寬容禮讓、遵守規(guī)則的品質(zhì),是值得尊敬的。”事實上,李莉的做法更符合李子勛所倡導的“面向未來”的教育。
“人們的社會意識建立于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早期,大概是在一個人14歲到25歲之間。那個時期的社會知覺和社會感覺會維持終生。”李子勛介紹,“當下社會中彌漫的高壓力感、競爭意識、緊缺感、為未來做儲蓄的意識,甚至渴求利益最大化的貪欲……其實,來自于三四十歲的人在生命早期所經(jīng)歷的社會狀態(tài)。”
的確,作為父母,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成為一個成功、精英、優(yōu)秀的人,而我們的下一代90后、00后、10后,從小衣食無缺,物質(zhì)飽滿,社會安全穩(wěn)定,享受更多的愛、更多的滿足……這讓孩子們對物質(zhì)的渴望遠不如他們的父輩那么多。這些孩子會更渴望一種幸福感,一種由自我主導的生活,一種自由選擇的生活,他們活得自在、自信、善良、關愛世界。這些孩子成長起來后,社會的未來導向?qū)⒏胶停哺篮谩?/p>
采訪筆記
當我們審視“為什么他不像我小時候”時,恐怕要明白,這不是孩子的錯,這是時代變化了。為什么一定要把我們時代強烈的焦慮、恐慌不安、貪欲強加給孩子?不妨把眼光放到未來去。而孩子最終形成的是讓他能生存下去的價值觀,這其實并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(zhuǎn)移。
父母的期待:
待在“自己的時代”要求孩子
要擺脫自己的經(jīng)歷看著最愛的孩子成長,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,首當其沖的問題是期待。
李子勛認為,父母擁有期望是自然的,而且也是正當?shù)摹R驗楦改缚倳?ldquo;自己的年代”去觀察孩子,他的眼睛看到的孩子其實和他自己的兒童時期相關聯(lián)。例如,很多父母會希望孩子在學校能夠努力學習,成為優(yōu)秀的、排名靠前的學生,將來能夠考上好大學,有更好的工作,娶個漂亮的太太,有很好的經(jīng)濟基礎……這樣的“期待”就是時代決定的,帶有父母那一代兒童時期的烙印。
有趣的是,不論孩子在16歲以前怎樣順從父母、按照父母所設定的方式在發(fā)展自己,在青春期社會意識形成后,他往往很快就會回到他的時代——不管早年父母如何要求他,他一定會和他的同代人有更多的相同性。
唯一不同的是,李子勛強調(diào),如果孩子從小在一個被要求競爭的環(huán)境中長大,那么,在成年以后他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可能要少一些。但是,孩子的生活方式、社會主張和價值取向,包括審美情趣,一定是他所在的時代給他的,是90后或者00后、10后所共同具有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,這是時代的烙印,父母無法替代。
采訪筆記
如果過于堅持讓孩子按照我們期待的方式生活,可能會剝奪孩子自我決策和自我主張的能力,他成年以后,在自信心、幸福感等方面可能會缺失一些。所以,期待是期待,但請同時為孩子的成長保留他的空間。
李子勛的育兒建議:
給“小外星人”留下發(fā)展空間
李子勛認為,我們能夠“看到”的孩子,跟我們自身的成長經(jīng)驗有關,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“未知”,我們在孩子身上看不到,因為我們自己就從來沒有體驗過。所以,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雖然可以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,但也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。任何發(fā)生在孩子身上的“問題”,如果你的孩子本身不煩惱,那么最好的態(tài)度就是保持好奇,保持尊重,不要用成人的理解去理解它。
在教育孩子時如何才能保留空間?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,就是把孩子看成是外星人,一個未知的生命。因為這個小生命和我們截然不同,所以我們的經(jīng)驗無法“套”在他身上。
這樣的我們一方面?zhèn)鬟f了自己的價值觀,同時又愿意分享孩子所喜歡和選擇的事物,就不會給孩子的童年造成痛苦感和被強制感,或者讓他失去自我主張的能力。
采訪筆記
好的父母每天看孩子像看一個小外星人,總感到好奇。當你抱怨“為什么他要這樣做時,提醒自己“微笑,微笑,安祥靜止”“新鮮,新鮮,奇妙無比”,周身浮躁就地落塵。
“壞”榜樣是好機會
回到李莉的困惑,李子勛認為,生活本來就是多元的。當孩子遭遇到不尊重規(guī)則、不謹守公平的“壞榜樣”時,其實此時也是我們傳遞價值觀的機會。
讓孩子認識一個真實的社會,這沒什么不好。不妨對孩子說,媽媽懂得他的失望,社會上的人是多種多樣的,有人和善,有人不那么和善可親,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自己做一個有教養(yǎng)的人。
大點的孩子,可以適時告訴他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、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復雜問題,相信父母和孩子都會更有收獲。
采訪筆記
《思想錄》里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借鑒:“你只可把幸福和寧靜寄予自己,修養(yǎng)自身勝于關照別的靈魂。”也許我們真的不知道什么樣的孩子更適合未來的生活,但是一個平和的,一個具有愛心的,一個可以把玩具拿給別人玩的,一個可以慢慢等待別人玩完自己再玩的孩子,將是未來社會需要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