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自述
我家寶貝今年2歲,在家人眼里,他是個活潑愛動的男孩,最喜歡找人一起玩,尤其喜歡找我玩。
可奇怪的是,他一到外面,就變得格外“內向”,從不主動和別的小朋友玩,也不主動和別人說話。哪怕有稍大點的孩子主動過來和他一起玩,他還是很被動,根本不搭理別人,只顧玩自己的。
我很著急,怕孩子性格內向,以后不善交際;但同時又很困惑,孩子在家明明很喜歡找人一起玩,為什么到了外面,對別的小朋友就不理不睬了呢?這究竟是怎么回事?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?
寶貝心理探析
首先想說的是,這位媽媽大可不必著急,因為對于2歲左右的孩子來說,在同齡伙伴面前,有這樣的表現,是非常正常的。因為孩子的社會性交往模式,是有一個漸進的心理發(fā)展過程的。
3歲前,孩子更關注自己
從發(fā)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,大部分3歲前的孩子,由于受思維和認知發(fā)展的限制,他們還處在“獨自游戲”和“平行游戲”的階段。
獨自游戲就是指孩子在游戲時,常常只關注自己手頭上的活動,即便周圍有很多同齡伙伴,他也不會去注意,更不會主動和伙伴進行交流。年齡越小的孩子,這種游戲的方式越明顯,尤其在2歲前,最為突出。
平行游戲是指孩子與別的同齡伙伴在一起時,他開始會注意到對方,甚至會主動拿起和對方一樣的玩具(比如對方拿起一把鏟子挖沙子,他也模仿著做一樣的事情),但他們彼此間沒有互動,各干各的事。這種游戲方式通常在兩三歲時會較為明顯。
所以,來信中這位寶貝,和別的孩子在一起時,“基本不搭理別人,只顧玩自己的”,正是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發(fā)展特征的外在表現。
3歲前,更愛和家人玩耍
此外,當面對不確定的陌生環(huán)境和不熟悉的人時,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摸索、磨合和適應。而在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環(huán)境(比如家庭環(huán)境)里,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,則往往會最容易表露出自己的本性。成人是這樣,孩子亦是如此。
另外,還十分值得一提的是,對于2歲左右,“社會活動”范圍基本還只是局限在家庭中的孩子來說,家人依然是他這個階段最重要的“玩伴”,并且根據各家庭成員與孩子依戀程度的不同,在孩子心中會有一個“排名”,“排名”越靠前的人,孩子越喜歡和他/她在一起。
3歲后才更樂意與伙伴玩
當孩子再長大些,三四歲后,隨著社交敏感期的到來和年齡的增長,會與同齡伙伴慢慢發(fā)展出形式更為復雜、水平更高的游戲互動形式,即“聯合游戲”與“合作性游戲”階段。到那個時候,他們不但會注意到對方,還會有交流和溝通,甚至還會為了同一目標而分配任務。
為孩子社交能力發(fā)展“鋪路”
雖然3歲以下的孩子更喜歡獨自玩?;蚝图胰艘黄鹜嫠#改溉钥梢栽诓幻銖姾⒆拥那疤嵯?,提供一些社交引導,為孩子日后真正進入“社交圈”奠定基礎。
多創(chuàng)造和同齡伙伴一起的機會
盡管孩子目前還處在“獨自游戲”和“平行游戲”階段,與同齡孩子交集不多,不過,多創(chuàng)造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的機會,能有助于孩子盡早地關注到他人。
并且隨著思維認知的發(fā)展,孩子間的互動會慢慢增加,經常與同齡伙伴在一起,有助于社交經驗的增加。
假扮性游戲,促進社會性發(fā)展
2歲多的孩子正處在“愛模仿”的階段,比如拿著玩具和書,模仿媽媽做飯、爸爸看書、警察指揮交通、老師上課等等場景。家長可為孩子多創(chuàng)設一些假扮性的游戲場景(比如孩子當醫(yī)生,你當病人;或者孩子當老師,你當學生等),讓孩子體會不同角色間的互動方式,有助于促進孩子社會認知的發(fā)展和增強自身與周圍人互動的能力。
家長榜樣示范,做好引導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。父母的一言一行,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。所以,為了孩子今后社會性能力的良好發(fā)展,父母在日常生活中,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示范,比如見到朋友、熟人,主動問好;多用禮貌用語,待人接物周到而得體……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家庭氛圍的熏陶,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。
社交能力因人而異
需要特別指出的是,孩子社交能力的發(fā)展,也并不是整齊劃一的。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有自己的氣質類型,在社交行為的發(fā)展上,會有不同的進度和表現。
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“自來熟”,可能1歲半左右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拉小朋友的手;而有些性格比較“慢熱”的孩子,可能到了4歲,才會主動向別的小朋友示好。跟著孩子的身心節(jié)奏走,才能更有利于他社交能力的發(fā)展。
內容來源:《時尚育兒》雜志
欲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請關注《時尚育兒》雜志2016年2月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