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所說過的睡眠習慣的轉變,大多表現在孩子學齡前,但也不一定。有時它會推遲到孩子準備上學的時候。這種睡眠習慣的改變可能表現為噩夢,或只表現為孩子在自己房間或床上時的不安感。
作為父母的山姆和艾利西真的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,因為他們的兒子在吃飯、睡覺和談話等方面都表現得很好,但在他們較大的孩子戴瑞斯五歲時,事情發(fā)生了變化。戴瑞斯開始在父母睡著一小時后到父母床上來,他從床腳爬上去,然后像“熱狗卷中的熱狗”一樣,睡在父母中間。剛開始還很安靜,漸漸地動作便多了起來——一只手抱住媽媽,用腳把爸爸的腿推開。最后山姆會從床上起來,嘟囔凡句,然后爬到兒子的空床上接著睡。在山姆看來,他“真的不介意那么多,那樣睡讓自己多睡了一會兒。并沒有所謂的斗爭,睡覺而已。”
但漸漸地,戴瑞斯睡得越來越少,與艾利西同睡時他總是煩躁不安地動來動去,并經常做噩夢,夢見“許多怪物恐龍追著他”。把父親踢下床也變得不像原來看起來那么簡單了。
睡在父母的床上讓他覺得困惑和焦慮,代替父親睡在母親身邊讓他害怕而不是輕松和安心。他的父母共同總結道:他們以前當作“解決問題的簡單方法”其實“什么也不是”,他們需要從那個“小侵入者”手中奪回自己的睡床。戴瑞斯強烈地抵觸。他會站在門口,弄出聲響,直到有人醒來,或者讓他知道他們在聽著。他會帶著枕頭和被子進來,在母親腳旁的地板上睡下,然后制造聲響.讓大家知道他在那兒。他會向父母要一個擁抱,一個親吻,或是要求父母給他把被子掖好,然后又頗有創(chuàng)意地用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,把被子拖出去,直到父母生氣為止。
當孩子進來時,父母輪流把孩子挪到地板上的兒童床中,這是父母“睡眠再訓練”的開始。接下來,父母會把孩子抱回他自己的床上,或是在孩子試著爬到父母床上時把他們送回自己的房間。孩子在白天選的獎勵(與爸爸一起做飯,與媽媽一起打保齡球)能幫助堅定孩子的決心,一大張漂亮的貼圖紙也能起到同樣的獎勵作用,只要它漂亮到能讓他的弟弟感到嫉妒就好。戴瑞斯也想解決問題,并且尋求過幫助(他在晚上不如在白天那么堅定)。最終,這辦法挺靈驗,因為父母才是老板,他們行動的基礎,是他們已經很清楚地確知孩子的需要。孩子喜不喜歡父母這樣做,并不重要。
慢慢地,在父母花了“不眠的兩個月”來重新訓練孩子獨自睡覺之后,戴瑞斯在自己的房間里漸漸感到安全,在自己床上也睡得更沉更香了。
幫助孩子睡好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孩子重新學會獨自入睡、獨自睡眠,驚醒后獨自繼續(xù)入睡。這里,我們再次看到了它的重要性。我們知道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,獨自睡覺能睡得更香、更好。另外,“群睡”常常會引起頻繁的夜醒和睡眠狀態(tài)的改變,與父母同睡肯定也是如此。此外,父母與孩子同睡,永遠意味著會錯過某種東西:孩子永遠學不會獨處,學不會如何克服因為晚上突發(fā)的響動,而感覺到的恐懼;或者,這會意味著,爸爸和媽媽之所以歡迎床上有這么個“小客人”,是因為他們之間不再想有親昵了。最終,作為一對有孩子的夫妻,你們應共同思考,確定一種最有效的方式,使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充足的睡眠。這樣,在共同育子過程中,“同睡”這一進退兩難的問題便得以解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