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過程游戲化
3歲以前,孩子的敏感度最高,但配合度卻不一定最好。要他跟著你的引導,完全取決于活動「好不好玩」!當他覺得有趣的時候,他可以反復地配合,但當他覺得無聊的時候,放棄的更快!所以父母要將音樂設(shè)計為一個個的游戲,譬如認識節(jié)奏可用小手拍打游戲,或隨著童謠加入自己的動作,孩子會感覺新奇,并跟著模仿你的動作。
★按部就班
音樂的訓練應按照聽、唱、律動,與他人互動等步驟來進行。當他能夠跟著節(jié)奏手舞足蹈,即代表他真正地「聽懂了」音樂,而非腦部的暫時記憶而已。4歲以前的孩子,不鼓勵抽象符號的認知,如果硬逼著他認譜、按琴鍵,對他而言,無異于難以負擔的任務(wù)。一方面學習效果不彰,一方面亦導致他產(chǎn)生挫折心理。
選擇樂器做為音樂入門的孩子,初期可以透過機械式的練習,營造不錯的學習效果,但因他不具備對音樂的感受能力,當課程再難一些,或進入到學齡階段,打退堂鼓是常有的事,父母誤以為他沒有天分及能力,往往也會跟著放棄,可說是十分地可惜。
★邊玩邊學
年幼的寶寶,認知能力尚未發(fā)展完成,與其「諄諄教誨」,規(guī)定這個,限制那個,還不如跟他一起玩,并從中觀察它的學習狀況。與他一同歌唱,一起打拍子,可以趁機教導他正確的發(fā)音,及辨別節(jié)奏的不同,又能增進彼此的感情,何樂而不為呢?
不要將啟蒙的工作丟給電視等科技產(chǎn)品,那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,也無法掌握他的成長概況。尤其是寶寶面前同時有影像及音樂的時候,孩子會特別注意屏幕的跳動,而忽略了去留意旋律的變化,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