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些心理學家對游戲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,這些不同的觀點大致都強調(diào)以下幾方面:
1.游戲過程充滿了歡樂
游戲和愉悅、歡樂幾乎密不可分,許多心理學家都強調(diào)沒有歡樂的過程就沒有游戲。黃人頌(1988)強調(diào)“游戲伴隨著愉快的情緒”;謝菲爾(1993)認為“正面的感覺伴隨著游戲而產(chǎn)生”;賈森(Jason)強調(diào)游戲中的積極情感,游戲通常充滿著愉悅及歡樂,即使有時并非如此,兒童依然認為濤戲好玩而重視它(Jason,1999)。
2.游戲活動中的控制感
紐曼( Neumanmi,1971)認為,游戲有三個特征:控制性、真實性和動機。凡是由內(nèi)部控制的、內(nèi)部真實的、內(nèi)部動機引發(fā)的活動就是游戲,反之,則是工作。魯濱(Rubin,1983)則將“受內(nèi)部控制而非外部控制”作為他總結的六條游戲特征之一。在游戲的王國里,真實和幻想之間的界限并不清晰,任何真實的東西都可以想象成自己希望的目標,這讓游戲的兒童得以在“真”和“假”之間盡情馳騁。游戲中,兒童仿佛感覺到自己是世界的“主宰”,隨著自己內(nèi)心心緒的起伏,自己可以決定游戲世界中發(fā)生的一切。相對于兒童幾乎無法控制的真實世界,游戲中的自主感、控制感可以增強兒童接受真實世界挑戰(zhàn)的勇氣。
3.沒有時間上的控制
游戲的過程是隨興的參與,游戲的玩伴想要繼續(xù)玩下去就繼續(xù)玩下去,不必在乎花費時間的多少。反過來也許大家正準備玩游戲時,一個玩伴的家長來叫孩子回家,可能小伙伴們還沒有玩到,就一窩蜂地各自回家了。
4.沒有特別明確的學習目標
在游戲的過程中,兒童會“自然而然”而非刻意地學到一些東西。一旦某一活動過程被標上“學習”的標簽,該活動就不可能被孩子認為是游戲活動。例如,若一項活動(例如繪畫或做香蕉面包)是由教師安排的并有著一定的程序和結果的話,兒童就將之看作是“學習”。但如果一項活動(例如拼字母)是被自由選擇的,孩子們就將它視為“游戲”。換句話說,孩子們看一項活動究竟是學習還是游戲,不是根據(jù)活動本身,而是根據(jù)行為背景來判定,即看該活動是由教師引導的還是由兒童引導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