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中旬,武漢媒體消息,武漢大學錄取了3名青少年作家。他們的高考分數(shù)遠不夠武大錄取線,但因為寫出有影響的作品,被破格錄取。這件事再次引起不少議論,歸結(jié)起來無非說錄取他們符合素質(zhì)教育要求,以及作家考試得低分說明當今教育和考試制度不合理等。
類似議論這幾年聽得多了,最突出的是中學生韓寒(小說《三重門》的作者)。他好像沒有參加高考,參加也不可能上線。后來復旦大學表示可以錄取他作為旁聽生,他不去,還寫文章把大學奚落了一番,把現(xiàn)行教育制度批判了一陣子。為他叫好的不乏其人,幾乎沒人提出反對意見。
達到著書立說的作家水平,是大學文科的高標準,有許多文科的教授講師也達不到。可是已經(jīng)寫了書的作家高考分數(shù)卻不如許多作文都寫不好的同學,因此連進大學的資格都沒有,用這個強烈的反差來否定現(xiàn)行教育考試制度,似乎極具說服力,往往弄得教育家們沒有招架之力,只好附和稱要改革等等。
其實,多年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已走入了誤區(qū)--根本就不能拿少年作家的事例來評判大眾教育的成敗。少年作家、發(fā)明家,是人群中天賦特別高的小群體,據(jù)統(tǒng)計,超智兒童占兒童總數(shù)約2%-3%,他們的理解力、記憶力、接受能力很強,學習效率是一般人的許多倍。這種人具備基本學習條件后,某些方面可能在短時間內(nèi)取得常人長期努力才能達到的成果。然而,社會教育制度包括考試制度,主要不是、也不可能是為這些極少數(shù)人設置的,而是面向占總?cè)丝?5%以上的多數(shù)人。超常兒童能夠見微知著,舉一反三,跳躍式學知識,一般人則必須按部就班一步步訓練。用少年天才的成功之路否定教育制度,就如同用小魚天生會游泳,從而否定人類的游泳訓練一樣不可取。
舉天才少年例子否定大眾教育沒有任何積極意義,卻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。
一是使大眾教育改革無所適從。近年來批評應試教育歌頌素質(zhì)教育的報道、經(jīng)驗不少,但是難以推廣,不為人們接受。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所列舉的成功事例,往往是個別出類拔萃的學生。這能說明什么問題呢?相反人們都知道,對大多數(shù)學生來說,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與知識增長成正比,所謂一分辛苦一分收獲。這方面有所增加,那方面必有所減少。教育改革的目的,就是根據(jù)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人才自身成長規(guī)律,確定各種知識、各門功課在教育實踐中應占的時間和精力的最佳比例。用少數(shù)天才學生的成長和成就衡量大眾教育制度的優(yōu)劣,不可能做出符合實際的評估,而不科學的評估必然對教育改革形成誤導。
二是使超常兒童教育陷入混亂。天才少年在學習中有與生俱來的優(yōu)勢,但是他們是人不是神,也需要接受教育引導。引導得法,他們能發(fā)揮優(yōu)勢,成才的速度會快一些,比例會大一些;引導失當,他們也可能成為一無所成的常人。天才少年與人才并沒有必然的因果聯(lián)系。超常幼兒是人群中的特殊群體,對他們的教育必須有一套特珠辦法,這在許多國家和民族都做過探索。可是我國不同,由于長期以來批判天才論,否定人的智商差別,影響深遠。改革開放后一些大學辦少年班,至今仍存在爭議,有的大學因為種種原因又取消了。而中小學按接受能力分班也一直吵鬧不休。
不要再用少數(shù)天才少年的事例說大眾教育的事兒了。天才少年及其家長也不要用自己的成功來否定大眾教育制度。歷史是人民大眾創(chuàng)造的,社會進步歸根到底要靠全民素質(zhì)的提高。學校的教育制度、教育方法必須也只能著眼于95%以上學生提高素質(zhì),這是素質(zhì)教育的出發(fā)點和歸宿,也是評估教育改革成敗的主要標準。